摘要: 今天我們關(guān)注--時政熱點:比“自家人還親”,是對扶貧干部最高褒獎 。在奎星村扶貧的3年多時間里,陜西省石泉縣紀委常委、縣監(jiān)委委員吳昌權(quán)把自己變成了一個地道的奎星人,為讓全村人過上好日子忙碌著。(6月9日 《中 ...
今天我們關(guān)注--時政熱點:比“自家人還親”,是對扶貧干部最高褒獎 。 在奎星村扶貧的3年多時間里,陜西省石泉縣紀委常委、縣監(jiān)委委員吳昌權(quán)把自己變成了一個地道的奎星人,為讓全村人過上好日子忙碌著。(6月9日 《中國紀檢監(jiān)察報》) 2015年12月26日,在成為奎星村脫貧攻堅工作隊長的第二天,吳昌權(quán)就帶著鋪蓋被褥、鍋碗瓢盆住進了村里。來不及休息,他便一頭扎進深山開始走訪。用貧困戶的話說,“吳隊長是個熱心腸的人,總是為大家著想,比自家人還親”。 自家人,方言里指一家人,用通俗易懂的話說,就是指血濃于水的親人。一個駐村干部,一個脫貧攻堅工作隊隊長,被貧困戶贊譽為“比自家人還親”,毋庸置疑,這位扶貧干部實實在在地走進了民心。 扶貧干部要成為群眾的“自家人”,首先必須把群眾當“自家人”。要打心眼里愿意邁開雙腳走近群眾,敞開心扉與群眾交心,漲漲親民、愛民之氣;要多一些“俗話”“土話”,少一些“官話”“套話”,去除身上的“衙門氣”,入鄉(xiāng)隨俗地做個“接地氣”的百姓官,拉近“親戚”之間的距離。扶貧這幾年,吳昌權(quán)把精力都用在了幫扶貧困群眾上。3年來的辛苦操勞沒有白費,目前奎星村已經(jīng)有32戶貧困戶脫貧,全村85戶住房無保障的貧困戶有了安全住房。 樸實的村民認可“干部”比“自家人還親”,表明扶貧干部與群眾“零距離”接觸,雙方感情融洽,親密無間,這種和諧氛圍源于干部們在觀念上發(fā)生的轉(zhuǎn)變。長期以來,受官本位意識影響,不少干部認為“官就是管”,自己就是專門“管人”的,所以下鄉(xiāng)后對農(nóng)民服務的少,指手畫腳的多,造成農(nóng)民在情緒上抵觸。扶貧攻堅以來,管人的“干部”變成了一心為民的“自家人”,是干部群眾意識、服務意識的回歸。增強了服務意識,干部才會擺正自己的位置,以平等的態(tài)度為群眾辦實事,排憂解難,從而受到群眾歡迎。 “青黃之交念民之飽暖,數(shù)九之際記民之饑寒。”干部要成為群眾心中比“自家人還親”的人,必須做到與群眾“心交心、情相連”,不搞花架子。要堅持把基層作為服務陣地,“蹲得住、扎下根”,時刻把結(jié)對群眾當成“自家人”,沒事多往“自家人”家里跑,成為“自家人”家中的?,臉混得熟了,群眾自然有什么掏心窩子的話,也愿意嘮嘮。 文/文君 |
官方微信
手機APP
微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