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 “國家者,載民之舟也。舟行大海中,猝遇風濤,當同心互助,以謀共濟!便筱笾腥A,上下五千年,多少風雨磨難、幾多艱難坎坷,有一種信仰從未改變,總能于黑暗中發(fā)出光亮,于危難中透出希望,那就是愛國。1935年,日 ...
“國家者,載民之舟也。舟行大海中,猝遇風濤,當同心互助,以謀共濟。”泱泱中華,上下五千年,多少風雨磨難、幾多艱難坎坷,有一種信仰從未改變,總能于黑暗中發(fā)出光亮,于危難中透出希望,那就是愛國。 1935年,日寇魔爪伸向華北,其天津指揮部和兵營設(shè)在南開大學、南開中學之間的海光寺。這年開學典禮,著名教育家張伯苓問了全校師生三個問題,先問:“你是中國人嗎?”師生皆答:“是!”再問:“你愛中國嗎?”師生齊答:“愛!”又問:“你愿意中國好嗎?”師生聲如雷震:“愿意!”言辭切切而豪壯,在那個風雨如磐的年代,振奮起師生們的昂揚愛國斗志。 “國家者,載民之舟也。舟行大海中,猝遇風濤,當同心互助,以謀共濟!便筱笾腥A,上下五千年,多少風雨磨難、幾多艱難坎坷,有一種信仰從未改變,總能于黑暗中發(fā)出光亮,于危難中透出希望,那就是愛國。不論是屈原的“亦余心之所善兮,雖九死其猶未悔”,徐錫麟的“只解沙場為國死,何須馬革裹尸還”;抑或是林則徐的“茍利國家生死以,豈因禍福避趨之”,譚嗣同的“我自橫刀向天笑,去留肝膽兩昆侖”;還是方志敏的“我生存一天就要為中國呼喊一天”……愛國主義始終是中華民族激昂的主旋律,“同聲相應(yīng),同氣相求”,凝聚起億萬炎黃子孫“沛然莫之能御”的強大力量。 古人云,“愛國如饑渴”。又云:“常思奮不顧身,而殉國家之急!北磉_出許身于國的使命感。誠哉斯言!愛國報國,是人世間最持久、最篤定的情感,是流淌在炎黃子孫血液之中的使命召喚。1947年底,在英國留學9年的彭桓武搭上回國的海輪。面對“為什么回國”的提問,這位未來新中國的“兩彈一星”元勛說:“回國不需要理由,不回國才需要理由!鄙鲜兰o50年代初,被美國稱為“一人抵得上五個師”的錢學森一心想從海外回國,面對美國政府的阻撓,他在法庭上義正辭嚴地宣告:“我的一腔熱血只圖報國。我的根在中國。”在失去自由五年后,毅然踏上歸途。這般以身許國的決絕,好比綠葉對根的深意,令人感佩。 孫中山先生曾言,“做人的最大事情是什么呢?就是知道怎樣愛國!弊哌^革命戰(zhàn)爭年代與和平建設(shè)時期,在改革開放新時期,國人許國報國的使命擔當未變分毫!爸灰鎳枰,我必全力以赴”,2009年底,科學家黃大年通過“千人計劃”回國,他全身心寄情科研,累到病倒,蘇醒后還在叮囑“我要是不行了,請把我的電腦交給國家,里面的研究資料很重要。”濤拍孤島岸、風頌赤子心,開山島的守護者王繼才,32年默默駐守孤島,把一腔愛國情都獻給了祖國邊防。奮進在新時代,我們同樣一次又一次被偉大的愛國者震撼著、感動著,又鼓舞著、堅定著我們內(nèi)心的信仰。 被國家需要是一種幸福,為祖國奉獻更是人生快意。時易世變,斯情永駐。在表現(xiàn)形式更加豐富而多元的今天,愛國是對祖國發(fā)展取得成績的“與有榮焉”,是“平常時候看得出來,關(guān)鍵時刻站得出來,危急關(guān)頭豁得出來”的果敢勇毅,是“愿作一朵小小的浪花奔騰,呼嘯加入獻身者的滾滾洪流中”的奉獻與執(zhí)著,是立足于平凡、著眼于不凡、成就于非凡的涓滴行動。那一滴滴登上最高領(lǐng)獎臺的奧運健兒的熱淚,那一張張航空航天重大突破背后的守望面孔,那一聲聲“若有戰(zhàn),召必回”的保家衛(wèi)國誓言,那一個個不畏艱難險阻而逆行的悲壯身影,如國旗紅一般,總讓人感到溫暖而又充滿力量。 “錦繡河山收拾好,萬民盡做主人翁!币话倌昵,正值中華民族于危難之時,毛澤東在《湘江評論》中寫道:“天下者,我們的天下;國家者,我們的國家;社會者,我們的社會。我們不說,誰說?我們不干,誰干?”這番發(fā)問,如今依然令人振奮而警醒。今天的我們,比歷史上任何時期,都更接近、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(xiàn)中華民族偉大復(fù)興的目標,但也面臨著更加嚴峻的挑戰(zhàn)。回望歷史的天空,肩負時代的使命,賡續(xù)億萬國人的愛國情、強國志與報國行,依然必要而緊切。不棄涓滴、匯流入海,驅(qū)動中國這艘巨輪永續(xù)向前,一直期待著我們每個人的行動。 |
官方微信
手機APP
微博